2024年,今天是最後一個交易日。
回顧國內資本市場的醫藥板塊,曾經的高增長行情已褪去:數據顯示,2024年初至今(2024年1月1日至2024年12月24日,下同),中證申萬下跌13.21%,而代表全市場平均水平的同期上漲14.64%,醫藥板塊表現明顯弱於滬深300。
另一指標顯示,2024年初至今,滬深300醫藥指數的收益率為-10.09%,同期滬深300指數收益率為17.87%,醫藥板塊跑輸滬深300。
盡管行業麵臨轉型陣痛,但長期來看,醫藥板塊相對於滬深300指數仍有明顯的超額收益,累計收益高出1倍,不乏觸底反彈的機會。
此外,醫藥行業的增長邏輯仍然未變,根據弗若斯特沙利文,2021年市場規模達15912億元,且未來還將高速擴容,2025年和2030年分別有望增長至20645億元和27390億元。
步入“至暗時刻”的醫藥板塊,何時能迎來曙光?
“寒冬期”已至?
回望這一年,醫藥板塊的估值提升與流動性改善的預期,成為關鍵詞之一。
數據顯示,自2024年初至今(2024年1月1日至2024年12月24日),資本市場的醫藥行情經曆了顯著的波動,下跌13.21%,相比之下,代表全市場平均水平的滬深300指數同期上漲14.64%。
此外,在滬深300一級行業指數的11個子行業中,滬深300醫藥整體下跌11.29%,漲跌幅位列第10位,顯示出醫藥行業的市場表現相對疲弱。
除了市場行情起起伏伏,醫藥板塊的整體估值也發生了較大變化。
此外,醫藥(中信)成份顯示,醫藥板塊的PE倍數從2022年的接近30倍,縮水至2023年的26倍,進一步縮水至目前的24倍。
如果拉長時間線來看,從2021年以來,A股醫藥板塊已經連續下跌4年,甚至在2024年,其整體PE倍數已降至過去十年的中位數水平以下。
“寒冬期”背後,醫藥行業麵臨著多重挑戰:融資端的寒冬;支付端的壓力;常態化、製度化的藥品集中采購帶來的限價壓力;以及針對醫療領域的專項整治行動等等……
細分板塊看,從2024年年初至今,生物製品、醫療服務、醫療器械、醫藥商業、原料藥、化學製藥等六大子板塊分別下跌25.85%、22.00%、13.36%、10.35%、4.79%、4.71%、2.75%,尤其是生物製品、醫療服務、醫療器械等細分賽道跌幅居前。
其中,以疫苗為代表的生物製品板塊,受到行業同質化競爭及殘酷的“價格戰”影響,成為今年跌幅最為慘烈的細分賽道之一。
從總市值來看,從2024年年初至今,(300122.SZ)、(688276.SH)、(688670.SH)的總市值均遭“腰斬”,(300601.SZ)、(300142.SZ)的總市值也縮水3成左右。
而位於創新藥產業鏈上遊的CXO(醫藥外包服務)板塊,也感受到行業訂單數量減少帶來的衝擊。
從2024年年初至今,CXO龍頭(603259.SH)總市值從2157億元縮水至1563億元,下跌28%,(002821.SZ)、(603456.SH)、(300363.SZ)總市值均下跌3成以上,(688202.SH)總市值近乎“腰斬”。
CXO板塊震蕩背後,無論是創新藥CXO還是仿製藥CXO,由於行業“價格戰”,行業競爭加劇導致相關CXO企業銷售訂單的利潤空間被壓縮。
醫療器械板塊的表現也不盡如人意,受到醫療整頓帶來的行業招投標延遲,集采以及去年業務同比基數較高等影響,處於調整期。
從2024年年初至今,醫療器械龍頭(300760.SZ)總市值從3523億元縮水至3131億元,(688271.SH)總市值從1129億元下跌至1046億元,(300003.SZ)、(6888114.SH)總市值均下跌超過20%。
龍頭的發展韌勁
“寒冬期”之後,生物醫藥行業何時迎來曙光?分析細分賽道的頭部企業策略,或許能窺見一些趨勢。
對全球CXO龍頭藥明康德來說,2024年無疑是難忘的一年。
這一年,被美國《生物安全法案》的陰霾持續籠罩,藥明康德年內股價曾下探至36.36元/股,總市值一度縮水三成。
不過如今,隨著美國國會參眾兩院軍事委員會公布的2025財年國防授權法案(NDAA)最終協議文本,生物安全法案未被列入其中,意味著相關海外利空因素暫時解除,藥明康德的股價回升至56元/股左右。
從業務層麵看,在外部環境挑戰下,藥明康德交出了近五年來首份業績下滑的中期“答卷”。2024年上半年,公司實現營收約172.41億元,同比下降8.64%;歸母淨利潤約42.40億元,同比下降20.20%。
步入2024年三季度,藥明康德業績依然承壓,2024年前三季度營收277.02億元,同比下降6.23%,但剔除特定商業化生產項目,收入同比增長4.6%;歸母淨利潤65.33億元,同比下降19.11%。
值得一提的是,藥明康德的訂單拓展顯示出發展韌勁:截至2024年9月底,公司在手訂單438.2億元,同比增長35.2%。此外,公司TIDES(主要為寡核苷酸和多肽)業務保持高速增長,2024年前三季度業務收入35.5億元,同比增長71%,預計全年TIDES收入增長將超過60%。
就在12月24日,藥明康德宣布了一筆業務出售動作,將其全資子公司WuXi ATU(藥明生基)業務美國運營主體Advanced Therapies、英國運營主體Oxford Genetics全部股權,以現金對價方式轉讓給美國股權投資基金Altaris,借此降低潛在市場風險。
業內人士分析看來,目前,隨著美國生物法案暫時未被列入立法程序,疊加美聯儲加息周期的逐漸結束,全球創新藥企回歸常態化發展趨勢,CXO行業的龍頭企業將迎來更多的發展機遇。
在生物製品領域,相比不少疫苗企業今年股價跌幅在30%-40%左右,“IVD+疫苗”雙主業發展的年內跌幅相對溫和,總市值從年初的953億元縮水至912億元,但也僅為2021年巔峰時期(1790億元)的一半。
2024年前三季度,萬泰生物實現營收19.48億元,同比下降60.79%,歸母淨利潤2.67億元,同比下降85.25%,業績下滑明顯。
對此,萬泰生物解釋,主要由於公司二價HPV疫苗持續受九價HPV疫苗擴齡影響以及市場競爭、降庫存等因素影響,銷售收入較去年同期回落。
在默沙東九價HPV疫苗擴齡搶市、沃森生物二價HPV疫苗價格戰升級的背景下,國內HPV疫苗市場麵臨大洗牌。
麵對二價HPV疫苗“以價換量”的挑戰,萬泰生物瞄準了市場前景更為廣闊的九價HPV疫苗,以尋求新的業績增長點。
事實上,除了HPV疫苗,在肺炎疫苗、流感疫苗、狂犬疫苗等疫苗大品種上,也有類似的同質化競爭。
以流感疫苗為例,國內布局流感疫苗的有智飛生物、沃森生物、康泰生物、百克生物、(600739.SH)、(600161.SH)、金迪克等近20家藥企。
如何豐富品類管線,減少單一品類對業績的影響,成為不少藥企亟待探索的路徑。
在醫療器械領域,龍頭企業邁瑞醫療2024年前三季度實現營收294.85億元,同比增長7.99%;歸母淨利潤106.37億元,同比增長8.16%。
在此之前的2016年-2022年,邁瑞醫療連續七年營收、淨利潤同比增速均超20%,被資本市場視為“醫療器械大白馬”。
盡管目前這一業績增速不及往年,但依然展現出“醫械一哥”的發展韌勁。
從資本市場表現看,邁瑞醫療總市值有所回落,從年初的3523億元縮水至目前的3138億元。
在當前醫療器械板塊估值整體低迷的背景下,邁瑞醫療還通過外延式並購,提升自身護城河。
就在2024年1月,邁瑞醫療宣布擬通過“協議轉讓+表決權”的方式,斥資66.52億元收購科創板上市公司控製權,以此布局心血管領域細分賽道。
同年4月,該收購事項正式完成股份過戶。
“當前醫療板塊整體出現回調,是加速行業整合的好時機”,有投行人士如此解讀。
展望2025年,“創新”和“出海”依然是貫穿醫藥生物板塊的兩大主線。
如中航證券認為,醫藥板塊經曆長時間回調,已經處於估值、政策、情緒觸底階段,“創新”及“估值修複”或成為主要關鍵詞。從中期來看,板塊內部分化趨勢明顯,創新能力強、核心競爭力突出、具備規模優勢的龍頭型企業將會持續受益。
也有多位基金經理認為,經過前期較長時間的調整,醫藥板塊估值和基本麵或都具備觸底回升的空間,醫藥板塊的中長期投資時點或已經來臨。